《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解读
http://www.scol.com.cn(2017-6-14 17:32:48)      编辑:周念慈

   解读20

关键词: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相关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才能更为有效地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在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严肃性不够,尤其是对风险预控认识不到位,开展不普遍,导致不少想不到问题的发生。因此,要建立系统化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意见》从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强化企业预防措施、建立隐患治理监督机制、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等方面,对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出要求。

【原文】

  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要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导读】

   安全生产重在风险管控。本条重点从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和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对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要求。

  1.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释放风险,重点提高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顶层设计存在监管盲区、不完善,就会造成严重问题。一些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项目建设初期把关不严、风险管控不力等问题,会为后续生产经营等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如青岛“11·22”事故暴露出规划设计不合理,油气管道与周边的建筑物距离太近,特别是输油管道与暗渠交叉工程设计不合理,存在重大隐患。此外,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一些新的安全风险没有纳入视野予以管控。因此,《意见》提出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对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与论证,严把审批关。同时要有超前意识,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对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

  2.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强源头管控是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为此,《意见》明确要求高危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风险评审,方可审批,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严把安全关,坚决做到不安全的规划不批、不安全的项目不建、不安全的企业不生产。要研究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起严格的安全生产制约机制。

  3.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这都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当前,高危产业供给侧对我国安全生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要素的投入和积累保持经济高增长,造成能源等基础产业持续紧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时有发生。二是长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高危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且安全基础薄弱。据统计,全国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当中,安全保障能力较差的分别约占60%、90%和82%。
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关闭破产、兼并重组,淘汰高危、落后企业,推动要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既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治本之策。《意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的要求和设定的任务目标,提出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将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在安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共同需求,通过统筹位置相邻分散的安全生产防控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来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借鉴公共卫生、环境污染风险联合管控机制的经验,总结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环保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谋部等单位、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成功做法,《意见》明确了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要建立完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相关地区和行业要打破区域和行业分割,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应急联动预案、建立区域通信联络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安全互查和应急调度、联合应急处置演练等方式,推动实现地区、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5.构建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我国一些高危行业领域经过多年粗放式增长、低水平发展,由于管理体制、监控手段等原因,相当一部分重大危险源游离于政府有效监控以外,既摸不清底数,又没有做到全过程、全链条的监管。天津港“8·12”事故中,瑞海公司严重超负荷经营、超量存储硝酸铵等多种危险化学品,事发时硝酸钾存储量超设计最大存储量53.7倍,硫化钠存储量超设计最大存储量19.4倍,氰化钠存储量超设计最大储存量42.5倍,形成了重大危险源。必须要实施属地、分级管控,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全国联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健全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提高风险预控与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