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报道首页 > 四川团提议案

开征资源税建立恢复补偿机制 变输血为造血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07-3-13 9:49:57 ) 来源:四川日报

     连日来,一个话题在四川代表团不断升温:资源大省吸引开发者如鹜而至,但是,输出地如何走出资源多效益少的怪圈?

  在代表团议案组,记者看到与此有关的建议达9件之多。

  没有补偿机制的资源开发,更易产生生态问题

  对于地处盆周山区、革命老区的达州而言,资源是可以预见的财富。目前,达州境内已探明天然气远景储量3.8亿立方米,是国内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之一。

  然而,开发尚有隐忧。甘孜州委书记尧斯丹代表提醒:多年前,甘孜州财政大量依靠卖木头所得,时间一久,树砍没了,财源没了,环境没了,当地老百姓还是没有富起来。

  “达州不能重蹈覆辙。”李向志代表建议,国家应建立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

  何成礼代表的一份题为“关于建立天然气、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输出地区发展的建议”,附和了李向志的说法。建议写道:由于长期缺乏健全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同时主导这些资源开发的均为中央直属大型企业,地方仅在短暂的建设期间能得到少量地方税,生产期间的绝大部分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居民对资源开发成果共享程度不足。特别是一些纯粹外输的资源开发活动给地方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少,却给资源所在地留下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等沉重负担。

  李、何二人提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核心是要求企业为资源开发支付费用。何成礼坦言,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资源税率必须要提高,由此解决因资源开采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恶化和贫困地区差距拉大的问题。

  他建议,将原来的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提高征税幅度达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同时,鉴于地方承担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和移民安置等重大责任,建议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关系,把大部分收益留给地方。

  推动本土化战略,变“输血”为“造血”

  不久前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资源合理开发机制;健全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省发改委副主任曲木史哈代表说,将实现资源输出地的“可持续发展”,寄望于增强输出地的“造血机能”。在一份正式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建议中,他提出“资源不留在本地加工,当地就不能发展出相应的产业”。

  针对水电资源开发问题,曲木史哈提出,国家应批准省级政府参股组建中央直属发电集团公司设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允许地方入股原中央直属的效益较好的水电项目,并加大地方股份比例。“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提下,应尽量在资源所在地规划和建设资源利用项目,延长产业链,把输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他同时提出“本土化战略”构想:其一,规定中央直属大型企业在项目所在地注册项目公司,就地纳税,就地入库;其二,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当地的设备和产品,使用当地施工力量;其三,尽可能聘用当地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其四,鼓励中央直属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和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帮扶”工作,与当地居民构建和谐关系。

川报特派记者胡敏谭江琦方晓哺

编辑: 邱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