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稳步推进,西昌市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和“服务、促进、引导”的理念,坚持“有利于发展非公经济,有利于加强两新组织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创新路、谋实招,全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增强其肌体活力。截止12月10日,我市1387家私营企业及已登记注册的91个社会团体中已建党组织34个,共有党员564人。 建立“一关键”机制,增强组建工作的核心动力。在“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我市把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作为关键环节。一是严格标准,要求选配的党组织书记必须具备党性强、善协调、会管理、有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二是不拘形式,对于业主是党员的,鼓励厂长(经理)、会长与书记“一肩挑”;对其他党组织成员,提倡交叉任职,积极参与企业决策;对一时选不出全适人选的,在工资关系不转、享受原单位福利待遇的情况下从机关中挑选政策理论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有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到“两新”组织中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 建立“两规范”机制,增强组建工作的内在活力。为保证“两新”组织的党建质量,我市在组建“两新”党组织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规范”:一是规范程序。建立起“基层党委申报请示制度”、“组织部到企业考察制度”、“组织部部务会审核制度”、“组织对组建工作现场指导制度”,对“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组建、审批程序进行了规范,提高了党组织组建的成功率。二是规范操作。提出“四不建”,即没有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的“两新”组织暂不设置党组织,避免出现“软弱支部”,待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党组织书记人选后再进行组建;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党员占企业党员半数以上的暂不组建,防止出现“家族支部”,其党员纳入相邻党组织参加党的生活;经营或运行状况不好的“两新”组织暂不组建,避免出现“短命支部”;“两新”组织业主对组建党组织有抵触情绪的暂不组建,避免出现业主与党组织对立,待做通思想工作后再组建,从而保证了党组织的组建质量。 建立“三联动”机制,增强组建工作的推进合力。一是建立经济社会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工商、税务、经贸、民政等单位的工作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大执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登记申报、年检申报”制度的力度,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台账,完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二是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全市的青年企业家、女企业家和商会会员单位业主大力宣传《党章》和《公司法》,引导“两新”组织围绕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认真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以作为赢得地位,促进“两新”组织业主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度;三是建立“双线”工作联动机制,以各级党(工)委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线”,加大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力保把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员工发展成为党员,在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及时成立党组织,加大其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建、联、挂、派、转”为“辅线”,合理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不断扩大党组织的组建率。首先是单独组建。对规范较大,生产、运行稳定,发展前景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以单独组建的形式建立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单独组建支部的“两新”组织共33个。其次是联合组建,即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两新”组织,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联合组建的形式建立党组织。如采取“支部+协会”的形式,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全市现有组建支部1个。再次是村企联建,即对非公有制企业发达的村,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两新”组织中设党支部,或成立企业党小组,由村党组织负责管理和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再其次是挂靠组建,即对规模小、用工灵活、党员较少的“两新”组织,将党员挂靠到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最后是选派组建,即对规模较大,职工较多而又无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为组建党组织打好基础。
(杨兴环)
编辑:骆强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