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在线首页 >> 凉山频道 >> 西昌 >> 正文

收迟尔从: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09-12-19 15:19:54 ) 来源:凉山日报
 

   “这个是我们村的致富能手,你们好好采访下他。”在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村委会主任陈次呷的引见下,正在和开拖拉机回村的儿子交谈的收迟尔从微笑着说:“我找不到啥子说的,党委政府的政策嘛好得很哦!”
  大伙儿乐了,收迟尔从从劳动的人群里走出来,并叮嘱儿子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开拖拉机,要慢点开。12月2日,位于西昌市郊的大箐乡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以“三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焕然一新的村落正昭示出全村来年不一样的春天。
  这天,收迟尔从与村里的其他民兵一道,义务要将村里的卫生死角清理干净。他儿子继续开着拖拉机来回奔忙,两个多月来都在运输村里所需的建筑材料,每天有两三百元进账。
  以前拉一车石头上来要七八个人来推
  现在4.5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
  现年48岁的收迟尔从,系白庙村1组村民,一家5口人只有他和妻子的1.2亩水田、1亩旱地。人多地少,是收迟尔从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他很能干,在村里算得上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那部分人。1994年他就买了第一辆拖拉机,现在开的已经是第三辆了,22岁的儿子早已接班。
  “家里喂了两头母猪,4头大肥猪,每年靠卖猪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现在小女儿在市民中读高三,正是花钱的时候,要不是这次‘三房’改造,我们家房屋的装修估计要等到5年以后。”收迟尔从说,彝区“三房”改造让他家的房子变了个样。
  也许是由于常年在烂路上开车吃尽苦头的缘故,当说到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收迟尔从首先要说的还是村里的那条路。
  “雨水天没有七八个人帮着推的话,拉一车石头是咋个都上不来的,那路哦简直是一包糟!”收迟尔从说,由于家里有拖拉机,他不得不将家里有限的水田拿出0.1亩跟乡亲们互换,以用来扩宽村里的那条长约1公里的羊肠小道。尽管改建后约有2米宽的土路经常修补,但依然凹凸不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拖拉机载物稍微重点就上不来。
  “现在嘛安逸得很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以前摩托车去不了的地方,现在拖拉机都能去了。”收迟尔从说,路两边还栽种了花草苗木,这些大城市才能看到的绿化带如今在白庙村随处可见。
  省道212从白庙村穿过,彝区“三房”改造道路工程建设主要是与省道212相连贯通,分为一、二、三线及支线总长为1417.47米,其中一号路段路基宽度为4.5米,二、三号路段路基宽度为3.5米,同时还完成了约2.4公里的入户道路水泥硬化。
  现在,收迟尔从家经一号路可以直接到省道212。
  以前电力不足用不起电饭煲
  现在大彩电能收30多个频道
  与白庙村新建的村委会活动室相隔不到100米的地方,便是收迟尔从的家。只见统一改造后的房顶,镶嵌的是一个浓缩彝族文化精髓、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主要内容的宝顶,吊檐、瓦口、翘角、博风等房屋配件均以红、黄、色三色为主色调,配合中性色彩勾勒出多个彝族文化图案符号。
  “以前房子的外墙是没有抹灰粉刷的,这次里里外外都整得非常漂亮。”收迟尔从介绍,2004年10月,作为将“寨子搬下山”的移民,他家花了4万多元,在白庙村1组境内的山坡上修建了3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
  跨进收迟尔从家的堂屋门,地板砖铺就的地面干净、整洁,木质楼面经过安装吊顶统一包装后更为平整。堂屋两边摆放着两排沙发,正前方是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还配有音响、影碟机,卧室里是收拾得巴巴适适的席梦思床铺。
  “这些电器化的东西都是2006年才买的,以前电力不够,用不起电饭煲,放不起电视机,电灯泡是红红的,不够亮。”收迟尔
  从说,村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通电,由于当时村里变压器负荷小,电量只能勉强维持全村各户的照明。
  2006年,在州、市扶贫办的支持下,白庙村的变压器由小换大,村民们纷纷将电视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买回家。“我们各家买了接收机,现在可以收看30多个频道,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中央的领导,有些还到过我们村呢!想起这些,就高兴得很啊!”收迟尔从很是感慨。
  收迟尔从家的电饭煲用了不久,又直接和沼气对接了。沼气池产气足,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煮饭、烧水。
  以前房前屋后杂乱让人烦
  现在收拾好了等待客人来
  在堂屋的旁边,是收迟尔从家的厨房。收迟尔从将沼气灶的开关拧开,蓝色的火苗蹿动起来,锅里的水很快冒出了热气。旁边贴着白色瓷砖的灶台一改往日低矮的形象,灶台上方悬挂着4块腌制不久的腊肉。
  “这些肉是亲戚拜年送来的,村里由于搞‘三房’改造建设,彝族年都要推迟过了,我家的过年猪还喂起在,等修建完工那天就杀过年猪。”收迟尔从微笑着说。
  来到堂屋后墙边,是一道小门,正房后面的一排房子便是收迟尔从家的厕所和猪圈了。厕所外边是一个自来水龙头,旁边堆放着萝卜菜、圆根苗等猪草,一间闲房里放着几大背猪食面,厕所的高圈上和两间地圈里共喂养着两头母猪和4头大肥猪。
  “有两头是儿子家的。”收迟尔从说:“现在牲口喂多了,有时候水不够吃,但听说村上就要另外接一股山泉水到村里了。以前吃水要到600多米外的水沟去挑,后来村里安了自来水管,接的是山泉水,只是水量小了,到干天就不够用。”
  据了解,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缺水等因素,以前村民不注意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杂物满地,垃圾随处可见。如今,白庙村改变了容颜,村民的意识观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觉得到时候卖点我们彝家的土鸡、乳猪烧烤、坨坨肉,应该还是很受欢迎的。”收迟尔从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已向农业银行贷款3万元,用于开办农家乐。
  “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我们家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收迟尔从感慨白庙村的彝区“三房”改造,带给村民的是新生活。

编辑:骆强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