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在线首页 >> 凉山频道 >> 西昌 >> 正文

新农村中的彝族风情第一村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09-12-19 15:20:56 ) 来源:凉山日报
 

   2009年,西昌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于是提出并实施农村“三房”改造工程,这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将真正使贫困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市长李俊多次深入现场调研。他要求要突出重点,形成亮点,绿化上体现出绿化水平和档次,文化装饰上深入挖掘、保证效果,产业规模上要以旅游业和种植养殖业为核心,一切按照景区标准来进行打造,力争使白庙村成为明年春节西昌市乡村旅游的特色节点。  
  “这次修房子,家里贷款2万元,政府为我们贴息,我想房子修好后,继续养羊,尽快把贷款还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吉洛尔莫感慨地说,要不是党委政府的好政策,自己和家人估计还要在破败的屋子里坚持很多年。
  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1组村民、现年50岁的吉洛尔莫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村里率先积极响应号召修房的。今年9月,当白庙村被纳入凉山州4个重点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点建设项目之后,吉洛尔莫将家里的大小67只山羊全部卖了,凑了1.6万元,将外出务工的两个儿子喊回来,全家总动员将破败的厨房、猪圈、羊圈拆旧建新,将3间正房修缮翻新。
  12月2日,当本报记者来到白庙村采访时,他正忙碌着,汗水浸透了衣衫,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西昌市政府免费为其补助了5000元的物资。再过一段时间,吉洛尔莫一家就将住进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用上沼气、太阳能、自来水……一家人的生活将会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与吉洛尔莫一样高兴的,还有大箐乡白庙村的145户村民。
  白庙村人的幸福
  “要感谢政府,今天的白庙村人是最幸福的,好多村民都想等到工程完工后,再宴请亲戚朋友,宰猪过年,好好将一直忙着修缮房屋耽搁的彝族年补回来。”白庙村村委会主任陈次呷高兴地介绍,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512户、2487人,2008年全村的人均收入为2400元,随着村容面貌的焕然一新,加上踊跃报名开办农家乐的村民逐渐增加,今后每年的人均收入也要往上增。
  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新闻采访车一溜烟儿便来到白庙村新建村委会活动室所在的山坡上,一幅村落美景尽收眼底。
  邛海湖畔、泸山山麓之南便是白庙村了。3条进村水泥路似飘动的玉带镶嵌在山腰,顺流而下的灌溉沟渠在阳光下特别耀眼。在冬季里还开着紫花的三角梅旁,一幢幢房屋焕然一新:白色外墙上,绘制的是一幅幅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图案,房顶上安装的是统一的“宝顶”……
  男人们在忙碌的施工现场,挖土抬石,挥汗如雨,挣钱补贴家用;妇女们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里忙外,准备午饭,当好一家人的后勤;村民的圈舍里,一头更比一头肥壮的过年猪正在酣睡,房顶上几只游荡的猫咪还在烤太阳。
  生活的幸福,来自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工程的铺开。
  2009年,西昌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按照省、州指示和安排,全力推进彝区“三房改造”工程,这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将真正使贫困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长期以来,白庙村村民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围墙块石干砌、垒土而成,十分简陋、矮小,且人畜混居一室,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算不上富裕的白庙村,却拥有良好的致富条件:紧邻西昌市郊,省道212西巧公路穿村而过,生态植被良好,拥有深厚的彝族文化积淀。
  一番深入调查比对,市委、市政府最终将白庙村选定为重点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点建设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整改动作”,将这个典型的彝族村落打造成西昌彝族风情第一村,把该村建设成为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整洁,服务网络齐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新农村。
  凝聚各级关怀的白庙村
  9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
  这天,宁静的白庙村沸腾了,看着挖土机陆续进场、成群结队的工人施工,村民们像逢年过节一样高兴。
  作为凉山州4个重点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点建设项目之一,白庙村的改造凝聚着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厚爱。
  早在去年1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到凉山调研,深入白庙村走访,关切地询问村民家庭收入、种地、养殖、子女上学、医疗、住房、务工等情况,并强调要使发展成果体现到群众得实惠上,特别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既要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又要制定扶贫帮困的治本之策。
  9月7日上午,州委书记翟占一在白庙村实地查看“三房”改造进展情况时指出:“三房”改造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把“三房”改造工程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到同期、同地、同步启动实施,以实现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的战略决策,从而提高整村推进水平,切实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
  州委常委、西昌市委书记邓显祥要求:各责任单位要认识到位、各负其责,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好做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三房”改造工程以及相关建设搞出精品、亮点,让群众得到实惠,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达到“奋战100天,旧貌换新颜”的目标。
  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西昌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团结奋战,竭尽全力投入到白庙村“三房”改造工程中来。西昌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俊任组长,市纪委书记伍文江、副市长周仕伦为副组长,市扶贫、建设、交通、农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整合部门、项目和资金,全力推进此项工作。
  转眼进入11月,修路、盖房、挖沟渠、搭建观景台……建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这期间,州、市领导对白庙村的关注和牵挂有增无减。
  11月30日,州委副书记、州长张支铁顶着冬日清晨的寒风来到白庙村,查看新村建设及彝区“三房”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他亲切地叮嘱村民们:住上了新房,生活条件改善了,在继续保持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市长李俊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查看情况,他要求要突出重点,形成亮点,绿化上体现出绿化水平和档次,文化装饰上深入挖掘、保证效果,产业规模上要以旅游业和种植养殖业为核心,一切按照景区标准来进行打造。同时,强化执行,强力推进,力争把白庙村打造成为春节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的特色节点。
  把白庙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示范点建设项目,白庙村的彝区“三房”改造在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同时,更肩负一种责任,那就是要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示范作用。
  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副市长周仕伦介绍,按省、州的指示,西昌市在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项目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原则,不大包大揽,不大拆大建。正因为资金有限,更需要整合资源,更需要捆绑投入,形成亮点,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和旅游节点工程的建设。
  一举把白庙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中,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遵从“不撤房、不填塘、不砍树、因地就势”的原则,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基础设施建设、旧房风貌改造、产业支撑为重点。在推进过程中,与西昌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市结合起来,实现“单项多能”的目标。
  基础设施是改造的重点。按照要求,原来的村内道路需进行局部改扩建,提高道路等级,硬化入户道路。整治村内道路风貌,疏通内部排水沟渠系统,加设边沟,种植矮株三角梅,加强西巧路两边绿化。
  同时,利用现有空地开辟休闲广场,农忙时作为晒坝,闲暇时作为村民娱乐活动场地。利用边坡空地设立观海平台,并与体育文化设施相结合,增设体育设施、公厕、垃圾房。村庄内沿路每隔120米设一个垃圾池,成立环卫队,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和分类收集。
  而在旧房风貌改造方面,室内以一池三改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加快沼气池建设,做到台地集中点户户有沼气、太阳能。室外以旧房风貌
  改造为主,力争做到特色突出、主题鲜明,清新淡雅,点缀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符号。
  西昌市交通局负责入村道路的修建,市农业局负责入户道路的修建,市林业局负责全村绿化,市建设局负责规划设计、房屋风貌打造和入村标志、观海台建设等,就这样,白庙村彝区“三房”改造工程有序铺开,进行得如火如荼。
  看到极大的变化,连日奔忙在施工现场的大箐乡党委书记朱建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白庙村的未来发展振奋人心,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旅游产业发展转变将成为村民新的致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对白庙村的建设,重点放在彰显彝族文化特色,以彝族文化最精髓的十月太阳历为打造的核心主线,寻找产业支撑,将白庙村建成“海南乡缸窑村-大箐乡白庙村-洛古坡乡洛古坡村-安哈镇长板桥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长廊的重要节点,截至记者采访当日,已有13户村民报名开办农家乐。
  奋战100天,白庙村旧貌换新颜。比起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村民生活习惯的转变,他们在新的生活条件下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将成为白庙村更上一层楼的源源不绝动力。
  在西昌市委、市政府看来,白庙村的“三房”改造模式将成为一个新的示范点,在全市农村中推广开来。新农村建设,也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最拥护、最欢迎、最盼望、最关心、最直接、最满意、最现实的“亲民为民”的民生工程。

编辑:骆强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