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西昌市建市30周年,也是西昌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市人民政府围绕“保增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工作取向,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重大机遇,以超常规举措,推进超常规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亿元,增长17%。财政总收入24.14亿元,三年增长三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1亿元,增长24.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6亿元,增长37.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132.9亿元,增长7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7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500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增长12.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11位,西部第9位,名列全省第3位。 亮点一 跨越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战胜金融危机严峻挑战 强化要素保障。争取国家投资项目29个,总投资2.1亿元。通过市国资公司融资平台,落实贷款3.7亿元。瑞康钛业获得政府担保贷款2000万元。协调合力锌业、铁合金等企业降低电价,帮助新钢业、太和铁矿等企业纳入全省直购电范围,全市企业降低电价成本5542万元。为企业降低和缓缴社会保险费、发放岗位补贴2095万元。实施西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收储工作,涉及收储项目24个9700亩,拆迁安置4574户1.9万人。成功招拍挂土地12宗516亩,拍卖价款8亿元。 强化区域合作。成功举办州盟首府暨友好城市科学发展交流会、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与楚雄市、乐山市中区缔结为兄弟友好城市。抓住成凉合作、攀凉合作、第十届西博会等重大机遇,全年实现招商引资57亿元,完成州下达任务的226%。 强化规划保障。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邛泸景区总体规划、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亮点二 巩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9年,预计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2亿元,增长17.14%。 重点项目成为跨越发展龙头。当年实施重点项目98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十亿元以上项目7个,亿元以上项目2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92.1%。官地电站、裕隆换流站、佑君变电站、攀钢钒钛基地、钢城集团红渣处理、太和铁矿扩能等一批十亿元级以上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工业园区成为工业主导引擎。成凉工业园区成为全省重点示范园区,入驻企业65户,规模以上企业22户。经久工业园区成为全省百亿元级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21户,规模以上企业8户。太和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0户,在建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户,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3户。 新兴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化主体。以水电八局、中冶实久、华夏集团为代表的制造产业,以攀钢钒钛、瑞康钛业为代表的钒钛产业,以保定天威、大唐集团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沃尔玛、达达仓储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产业,以宜必思、美丽阳光、邛海麓镇为代表的宾馆旅游产业,以航天水泥、页岩砖厂、巨鑫建材、鼎祥水泥外加剂为代表的建材产业迅速崛起。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生力军。全市拥有个体户24293户,增长17.1%。民营企业1829户,增长42.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9.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5%。 亮点三 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建设 城市品牌价值极大提升 2009年是西昌市“一办三创”以来城市建设投入最大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4.5亿元,实施城乡建设年工程。 完善城市基础建设。修建了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 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创建中国森林城市、四川省生态市工作。投入5600万元完成航天大道西延线、高速公路出口、合盐路、“三河”堤防等绿化工程40公里。投入680万元打造观海路沿线景观。全面启动24个乡镇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工作。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州市联动,建立部门包街制、领导包片制。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治理影响群众居住环境的突出问题。 亮点四 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9年,西昌市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本建设总投入5亿元,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4.9%;粮食29.3万吨,增长3.8%;肉类8.9万吨,增长4.9%;蔬菜38万吨;烤烟13.2万担,增长54%;蚕种出口创汇8.84万美元。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入1亿元建成安宁河堤防10.8公里,投入1.2亿元实施盐中灌区水利血防、西礼渠改造、病险水库治理、水毁修复、烟水配套、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解决1.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成功创建国家级十万亩蔬菜、五万亩马铃薯两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投入3900万元建成西溪—黄联设施农业基地。全市设施农业达到9500亩,特色水果达到5万亩,特色花卉达到5000亩。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投入1000万实施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对高速公路两侧村落进行风貌打造。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成立农户小额贷款中心25个。争取到上级涉农资金1.8亿元,兑现退耕还林、移民安置、农机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补贴1.62亿元。 亮点五 推动旅游产业上档升级 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 2009年,西昌市旅游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接待游客802.2万人次,增长32.5%;旅游收入40.2亿元,增长34.1%。在旅游产业带动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5%。西昌获得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四川三大懒游目的地等殊荣。 重大节庆精彩纷呈。成功举办四川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火把节暨建市30周年庆典、龙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欢乐中国行•魅力西昌”、“绽放在春天的喜悦•全国少数民族大联欢”、达体舞大赛、全国滑水锦标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极大提升了西昌旅游人气。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新增安哈梨花节、礼州古镇文化节、裕隆伊斯兰文化节等乡村旅游节7个,全年举办乡村旅游及邛海周边节庆活动25个。新增农家乐12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三家星级农家乐荣膺四川十佳农家乐,两条乡村游线路入选四川乡村游金牌线路,西昌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最具活力城市。 基础设施上档升级。邛海泸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首家国际品牌法国雅高宜必思连锁酒店投入运营,攀西地区首个海洋生物园将于2010年春节亮相。一批酒店宾馆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建成烟草物流中心、达达仓储、礼州农产品市场等物流基地。总投资4亿元的青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动工,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7万人次,增长49%。 亮点六 完善民生保障支撑体系 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2009年,西昌市着力构建新型城乡保障体系,全年投入5.2亿元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就业促进方面,城镇新增就业2610人,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3720人。 扶贫解困方面,投入2300万元,完成荞地九道村、磨盘巴山村、巴汝河边村等八个村扶贫工程,改造房屋1260户,其中“三房”改造118户。琅环灾后重建工程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方面,全面实施城镇低保、城镇医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农业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障工程。投入383万元修建礼州、太和、西溪三个敬老院。 教育助学方面,全部清偿“普九”欠债,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4678万元,解决寄宿学生、困难学生补助865万元。投入6640万元新建一中综合楼及4所农村学校学生宿舍,改造17所农村学校危房。投入1.31亿元兑现教师绩效工资。 医疗卫生方面,投入5100万元修建市医院医技大楼、妇幼保健站综合楼、西城和北城卫生服务中心,恢复重建琅环乡卫生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个,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金585万元。 安居工程方面,投入1000万元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困难。全年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0万元。 道路畅通方面,投入2.84亿元修建通乡油路、通村通达、通村畅通、园区道路、重点产业道路260公里,投入3610万元新建农村客运站三个,投入2800万元建成东河通行桥、樟木大桥。 环境治理方面,投入6000万元实施邛海西岸二三级截污干管、滨河路截污干管、火把广场排水工程。投入1915万元启动官坝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源治理,全面完成州下达节能减排指标。 亮点七 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环境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以及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和建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统筹发展能力大大提高。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406件,一次性办结满意率99.5%。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程招投标、审计监督工作收到实效。政府集中采购节约资金436万元。清理归并行政审批事项51项,政务中心全年接件30万件,按时办结率100%。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组织1.5万人参加普法考试,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矛盾纠纷2086件。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接待群众来访383批2760人,圆满实现60周年国庆期间赴省进京“零上访”目标。启动新一轮平安创建工作,投资7000万元建成市公安指挥中心、戒毒康复中心,修建“两所一庭”9个,新增电子监控点103个。开展乱修乱建整治、重大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20项专项行动。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工作通过省上验收,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卫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阻击甲型H1N1流感。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编辑:骆强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