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道: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坦诚,引起了与会人大代表的强烈共鸣。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难以持续
童海保代表说,近20年来长江突发性污染事件频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到用水安全。他指出:“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有的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这种上游污染下游,转嫁污染、损人利己的行为,必须得到制约。”
樊纪亨代表建议,首先要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
童海保还建议,调整我国的环保战略,变先污染后治理为全程监督,加快修改环境法律法规,大幅度提高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的罚款额度,以对污染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节能减排实施不力,地方领导难辞其咎
如何实现总理提出的环保达标?孙兆学代表对记者说:“国家环保政策为什么难以得到切实执行?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甚至滥用行政权力保护污染。”
孙兆学指出,有的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不惜引进污染企业,有的地方领导甚至和污染企业同流合污,目的为攫取个人利益。他说,必须实行行政首长环保问责机制,追究污染地区主要负责人责任,让他们的包庇行为付出代价,特别要严肃查处与污染企业沆瀣一气的地方官员。
与会的代表还提出,国家应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形成严惩污染行为的刚性机制,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检测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实现达标提出了明确可行的措施,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徐景龙代表说。
编辑: 邱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