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首页 > 网议两会 > 正文

 
呼唤绿色GDP 网民给中国环保难题支招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07-3-2 15:03:06 ) 来源:新华网

     谁弄脏了我们的家园,谁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谁该为漠视环保的短视行为负责?日前,新华网特别策划推出了2007年全国“两会”大型专题调查。根据截至目前的统计信息,超过90%的网民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极其紧迫,刻不容缓;一半以上的观点聚焦在重拳打击、强力整治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上;同时有近七成网民认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应在环保工作中担负更多责任。

  网上民意取向与政府工作重点高度一致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每年节能4%,减排2%”的目标,而去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

  如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体现。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经济如果出现问题,宏观调控可以解决;但环境出了问题,是多少年都难以扭转的。”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2007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监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体系。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并且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在新华网推出的系列调查中,关于环保问题的调查备受关注,而网上民意取向也与政府的工作重点高度一致。不少网民认为,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成为未来发展的包袱,损害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新华网友“豫章考拉”呼吁说:“环保关系着民生大计。为谋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这种行为,必须重拳处理,严厉打击!”网民“淙淙溪流”则期盼“严厉依法整治,不要只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美丽的照片!

客观看待减排目标未实现 网民没有失去信心

  去年全国主要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很多网民非常关注,并全面、客观地给予评价。关于未达标的主要原因,近40%的网民认为是“执法力度薄弱,违法排污屡禁不止”,20%认为是“重污染企业产能没能得到有效控制”,17%认为是“环保投入不足,政策措施尚未见效”。

  因此,对于“你是否赞同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问,78%的网民选择了“同意”。网民“南语”认为,“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迟早要付出更大代价。”

  对过去一年政府部门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有86%网民表示“不太满意”。对于环保工作透明度,虽然有部分网民认为“政府部门敢于公开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很难得”,但选择“透明度差”的网民比例仍然高达72.40%。

  但网民并没有失去信心。新华网友“山东人耿直”留言说:“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并不意味着环保部门没有尽力!”网民“京城江城”则指出,“虽然去年主要污染减排没有达到2%的预期指标,但我们欣慰地看到排放量增速明显减缓。我们应该对在‘十一五’结束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充满信心!”

  网民建言:建设生态和谐中国 仅靠环保部门一枝难秀

  网民普遍认为,去年环保领域新政频出,“风暴”刮出了效果,但也暴露出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他们呼吁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尤其寄望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拿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魄力,一起完成保卫祖国秀美山川、建设生态和谐中国的历史重任。

  在“谁应当在环保工作中担负起更多责任”的问题上,70%的网民选择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选择“企业”和“环保总局”的分别只有13%和不到10%。网民“益言九顶”表示,“必须遏制住地方各级政府一味追逐GDP增速的勃勃野心。科学发展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应是装在心里的指针!”

  网民纷纷为环保工作建言献策。新华网友“长江卫士”和“实话实说”分别认为“环境问题不可一罚了之,必须坚决问责,一问到底!”“建设生态和谐中国,仅靠环保部门一枝难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于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能源浪费,54%的网民认为应该“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赋予环保主管部门更多实权,集中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还有15%的网民认为应该“大力推进环保宣传,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环保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高级责任教授王光谦指出,由新华网推出的“两会”系列调查吸引了数万网民的积极参与,表明互联网已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汇聚民意、反映民情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其中也彰显出网络民意正朝着理性和建设性迈进,成为参与社会建设的一股积极力量。

网民为环保问题建言



话题一:环保指标完不成,GDP仍在作怪

半缶道人:过去一年,环保部门相继推出环评连坐、区域限批等一系列严厉举措,试图控制某些地区高耗能高污染状况,但与这种环保执法力度日趋加大截然相反的是,不少地区的环保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政绩GDP与环保博弈可说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阿祥52:一些地方目前出现了一种怪状,就是对一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这些企业的大门上就高挂着重点保护的牌匾。可是,就是这些被重点保护的企业中,往往藏着污染大户。这种怪现状其实都是片面追求GDP惹的祸。

关注蓝天碧水:现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现象非常严重。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依然在一些政府官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多领导干部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GDP数据,才能给自己带来政绩,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新华网友: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官员认识问题,而是约束力不够的问题,官员追求GDP的驱动力仍没有遇到强有力地阻遏。要想改变污染的地方保护,一要给环保部门尚方宝剑,决不能受污染的地方保护者的羁绊;二要坚决落实地方污染和地方官员的前途联系起来的措施,谁保护污染企业谁下台;三要加快加强法制跟进,不但和党规政纪相联系还需要和刑律联系起来,追究污染企业负责人和污染地方保护官员的刑事责任。

话题二:地方保护主义从中作梗

新华网友:坚持“不听话”的高污染企业在全国究竟还有多少?为什么可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为什么都是“先上马后备鞍”、“先斩后奏”、以致“生米做成”,最终形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恕我直言,出现上述违规问题,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梗”。

新华网友:地方保护主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执法监督显“疲软”,地方政府因为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环保工作上不作为甚至弄虚作假,利用各种“土政策”阻挡环境执法;二是“官企勾结”有猫腻,一些污染企业有政府和腐败官员充当保护伞和“黑靠山”;三是舆论监督“失灵”,污染企业往往被重点保护起来,将舆论和群众监督屏蔽在外。

炎黄/sun赤子:地方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是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群众的不满,不能严厉惩治地方保护主义,势必难以挽救我们的生态环境,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


话题三:环境管理体制需要变革

深山客人 :现在地方政府负责环保部门人、财、物的管理,官员任免、经费划拨、设备购买样样由地方政府统一负责,只是在任免环保部门主要领导时需征求上级环保部门的意见。这种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制约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效果。“端人的碗,受人的管”,于是,地方职能机关便真正成其为地方的职能机关,而不是国家设在地方的职能机关。建议环保机构实行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环保总局直接任命地方环保局正职官员,采取回避制度,定期轮换,官员薪金不走地方财政而由中央直接拨款;办事人员以支援基层的应届大学生为主,必要时可以由NGO的志愿者担任;环保总局会同监察部门,根据上访记录和环保局报告派出巡视员,监察环保局工作和重大环境问题。 这样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从地方利益中独立出来,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老大不小的:“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是当今环保部门面临的窘境, 在与污染企业的斗争中,环保部门往往处于弱势。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 在于环保总局一家职权有限,掀起的风暴往往被地方政令架空。有人说“刮风”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如果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电力等实 权部门加入到“刮风”大军之中,这样的大风也就不需要再刮多久了。

新华网友: 体制问题,实际上是中央一些部门该出现的不出现、该协作的不协作、见着功劳就出现、见着麻烦就退缩,看不清方向就装糊涂造成的。现在很多部门划地为牢,不主动出击,很多问题其实并非体制问题,结果被弄成体制问题。遏制环境污染,主要还是在于责任心。当务之急是把环保总局与监察部、统计局协作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如果中央各部门联合一起共同行动,何愁宏观调控不落实。




话题四: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力薄弱

新华网友:目前的环保法律虽然多,但惩罚权大都十分有限。行政手段上,环保总局不能关停,不能撤职,连环境监测和执法都没有垂直管理。要完善制度,开开会是不顶用的,只有博弈——每次环评执法都是博弈,对方退一点儿,我们就进一点儿,再用法律把成果固定下来。

-杨穿三叶:作为我国已实施了十几年的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区域环境质量的这份责任应如何负?区域环境质量的责任人究竟应该是谁?未负责又应如何处罚?尽管近十几年来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各环境单行法律、法规中对这一环境责任的细化和罚则却鲜有规定。缺少了责任承担所需要的细化分解和未履责的惩罚措施,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责任往往被拈轻避重,成为轻飘飘的空担子。

记者 朱继东

编辑: 邱波 [关闭窗口]